依靠基层党组织推动“生育友好”

时间:2023-09-08    来源: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

依靠基层党组织推动“生育友好”

—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公益党建

共建活动首场启动会上的致辞摘要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会长 戴旭光

(2023年8月31日,南昌)


9.55.jpg

     “党的创新理论走进基层”公益党建共建活动,是在求是杂志社宣传联络部指导下,由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红旗党建智库联合主办的。今天,我们来到这片风景独好、人杰地灵的红色沃土,来到这座底蕴深厚、英雄辈出的美丽城市,在江西中医药大学举行首场启动仪式,紧扣活动主题,很有现实意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最新成果的党的创新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庞大理论体系,其中自也包括人口生育方面的思想理论、战略决策和重大部署。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的重要任务,就是紧密结合人口生育实际和行业状况,助力基层党组织推动“生育友好”社会的构建进程,用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为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贯彻贡献力量。

     一、坚持用党中央人口生育战略决策统一思想

      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几度辉煌,史载曾历经汉、唐、宋、明、清五次人口大增长。“文景之治”时人口从汉初的1800万增至武帝时3700万;“开元之治”时大唐总人口6300万;宋代最多时人口曾超1万万;“永乐盛世”经过战争、瘟疫、灾害后人口又达6600万;“康乾盛世”人口打破历代纪录达3万万。盛世人口爆发性增长的历史表明,国家强盛首先强在人口,民族兴旺关键旺在人丁。

      在2020年第20期《求是》杂志发表的《坚持人民至上》一文中,习总书记指出,“自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的体现。从瑞金到延安,从西柏坡到进城,毛主席在探索真理、建党建军、指挥作战、泽福苍生等倾情天下实践中,依然十分关心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和生孩子问题。我听延安老同志讲过,1944年毛主席关心解决侯家沟村妇女因水质不好影响生孩子问题的故事,学过毛主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论断和“人多力量大”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党在人口生育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鉴于到1952年粮食增长13%而人口却增长23%的实际,中央召开了节育问题座谈会,在《1956~195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首次写进“计划生育”一词并进行了试点。后几经曲折,我国经济逐步向好,人口也一路飙升,1963年全国新生人口达2975万高峰,1981年总人口突破10亿大关。

      为了控制人口增长,国家从1971年开始正式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978年将“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写进《宪法》,1980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公开信》,要求所有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特别是各级干部“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标志着中国人口生育史进入30多年“一孩化”和晚婚晚育特殊阶段,上世纪末每年新生人口降至1800万左右。“一孩政策”在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巨大压力中发挥了特殊历史作用,同时也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局部地区基层工作中的过激现象甚至给部分人群留下难以抹平的伤痛,后来逐步出现的生育率骤降、性别比失衡、老龄化加剧、劳动力锐减等严重问题也与此有关。1978年我国育龄妇女人工流产率为25%,1983年陡升至58%,之后几年徘徊在45%,近10年这个数字仍在900万高位运行,严重影响生育能力和总和生育率。行业专家对此非常担忧,许多有识之士联系西方敌对势力用“隐性生物战”对我“亡族灭种”的背景,甚至认为中华民族人口发展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特别强调人口问题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大力推进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在“双独两孩”、“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基础上,2021年5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6月26日发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宣布实行“全面三孩”政策,后中央国家机关出台一系列优化生育政策举措,各地党委政府“八仙过海”,也相继推出激励和支持生育措施,可以说开启了人口发展和优生优育事业新时代。特别是今年5月5日,习总书记发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讲话,将“人口高质量发展”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提升到“支撑”的高度。我们认为,习总书记的这一英明论断和郑重告诫,深刻分析把握了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状况、未来走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新境界”的一项重要成果,是我们从事人口发展和优生优育事业的根本指针,行业协会自当带头、带动和影响全行业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贯彻。

     二、谱写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生育友好篇”

     中央指出,人口发展高质量的标志主要是“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我们认为四方面就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中央如此重视人口的高质量发展,背景是近年来这方面依然形势复杂严峻。2022年我国新生人口956万,为1999年的一半,不到1963年的三分之一,且首次出现全国负增长;总和生育率降至1.08,不及日本的1.27、意大利的1.24,远低于正常更替值2.1的水平。分析问题表现及原因很多,包括离婚多结婚少、堕胎多生育少、晚育多早生少、缺陷多优生少等,全国和各地都有一系列令人不快的数据。

      实践表明,人口发展规律不仅是简单的数学模型,会受多重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的制约。当年马克思认为,人类在从事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同时,也在进行“通过生育”的“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两种生产”都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几年前曾有专家预测,“全面两孩”放开后,只需5年出生率就会达到新高度,事实正好相反,“新高”变成了“新低”。我以为原因在于,这些专家忽视了多年“一孩化”带来的生育意愿弱化的“观念因素”,忽视了发展带来的生育成本升高的“经济因素”,忽视了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生育力的“化学因素”等,正是这些“立体弊端”导致“人口警报”不断拉响。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是有着近35年历史的老协会,是老一代革命家关注和推动、中央“十部委(机构)”共同创建的,是党领导的全国性、行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一直以提高民族人口素质为宗旨和使命。我们认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关键在人,在人口、人力、人才素质,说到底在优生优育这个“根”;育龄人群“不愿生、不敢生”“生不出、生不好”“养不起、教不优”等等问题,重要原因是“社会”对“生育”不够“友好”。2020年中国优生优育大会,我们在提出“适龄婚育、科学生育、优生优育”鲜明主张的同时,特别发出“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倡议,描绘了“母亲伟大、生育光荣、孩子宝贵、教养崇高”蔚然成风的社会蓝图;2022年中国优生优育大会,我们以“构建生育友好社会”为主题,再次倡议全社会,共同追求战略友好、政策友好、文化友好,以及科技、医疗、场所、产品、家庭、身心、资本等十个方面的“友好”,意在进一步团结专家学者、凝聚各界力量、协助党和政府、服务生育家庭,共同绘制“千方助生育,百计孕未来”生动和谐的社会画卷。这些主张和做法,受到国家机关多部门的肯定和重视,得到行业内外多方面的响应和支持。

     如今,“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已写入中央文件、进入高层决策,逐步成为社会共识。但真正落实起来,还有很多艰巨工作要做。比如“文化友好”,解决年轻人“不愿生”的观念问题就值得重视,这里政策、经济等因素占很大比例,但认为“生不生孩子是个人自由”的观点,也是普遍存在,很需要认真讨论。当年马克思就曾批判过“主观上拒绝生育”的“人口食利者”,认为这是人口生产中的“剥削”行为和“寄生者”。如果我们做好马克思这一观点的宣传普及,让相当部分的育龄人群逐步接受,我想肯定能成为解决“观念问题”的一股正能量。再比如“资本友好”,也是我们的一种观点和倡议。大家知道,马克思对资本本性的揭露和批判是准确、深刻和振聋发聩的,但我们认为,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有可能通过荣誉激励、政策调节、机制管理,将部分资本引导到“生育友好”等国计民生事业中来。比如激发资本所有者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和人性良知,让他们不赚黑心钱,少吃子孙粮,钻出“孔方兄”,拥抱新人类。我们还同时提出防止资本负面效应问题,不能把公益项目变成印钞机、摇钱树。还有政策友好、医疗友好、家庭友好等,都有很多工作要做。只有让育龄人群工作生活的环境及社会各方面,都能认清生育之于家庭、民族和人类的意义,都对生儿育女这件事真正“友好”起来,才能真正打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工程”。

     三、助力基层党组织在人口生育事业中建功立业

     人口发展和优生优育是党领导的事业,怀好孩子、生好孩子、养好孩子、教好孩子,事关人民群众世代健康、母婴安全、家庭发展等根本利益,也是部分人群与家庭的热点、痛点和难点。习总书记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与许多事业一样,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引和各级党委坚强领导下,基层党组织在这项事业中,无疑处于坚强核心和战斗堡垒地位。如何助力中央关于人口生育方面的声音“一嗓子喊到底”,促进各界为生育家庭的服务“一竿子插到地”,一直是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思考、探索和努力践行的课题。实践告诉我们,除了宏观战略和政策计划等顶层设计之外,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落地落实,很多事情要由基层党组织面对面、点对点或手把手、肩并肩地去做。行业协会除了面上调研、政策咨询、宏观指导等项工作外,主要应通过教育科普、骨干培训、公益活动等途径,通过分支机构、代表机构、会员机构、地方协会等网络体系,以及联络员、志愿者等骨干队伍和全体会员的努力,指导、联合和支持基层党组织,共同把党的声音传给基层、把党的温暖送到基层、把党的关怀落到基层。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从2021年起实施“两项工程计划”,即包括十项具体行动的“生育未来行动计划”,包括十项具体工程的“乡村振兴强根计划”。如我们贯彻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指示,确定从160个国家重点帮扶县做起,助力他们“从‘根’抓起促进乡村振兴”。比如,优生优育指导师、母婴照护指导师、婴幼儿发展指导师“三师培训工程”,“圆1000个罕见病家庭健康生育梦”圆梦工程,万名乡村和社区医生“儿童常见病安全诊疗”培训工程,“出生缺陷婴幼儿救治工程”,“托育照护互助工程”,“优娃乐读书屋”建设工程等。这些具体的行动计划,是我们担当主责主业建功立业、实现宗旨使命效国效民的骨干项目,是助力落实中央人口生育新政、服务育龄人群和生育家庭“顶天立地”的重要举措。

      这次公益党建共建活动,我们计划通过公益课堂、骨干培训、公益捐赠、义诊服务、科技帮扶等形式,包括组织专家宣讲党的创新理论、赠送《求是》杂志、为基层党组织骨干培训赋能、为育龄人群和婴幼儿童义诊筛查、为生育家庭捐赠育儿用品,以及组织高级专家与一线医疗机构对口帮扶等,到革命老区、边远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和需要把相关活动开展起来、坚持下去,并与所到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建立联系,千方百计助力他们落实好中央人口生育新政,共同为基层“生育未来”“强根固本”伟大事业加油助力。

     推进基层人口发展和优生优育事业,需要构建符合基层特点的工作机制。中国优生优育协会正在联合各级孕育生殖和妇幼保健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药品耗材研发生产企业、母婴服务企事业等单位的力量,动员和甄选有远见的公务员、有实力的科学家、有情怀的企业家、有理想的志愿者,构建形成覆盖全国、直达基层的社会组织网络,推进优生优育优教事业,把党的主张、党的关怀、党的温暖送到基层。我们还要协调在部分地区建立市县级协会和联络员机制,吸收中心医院及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等“县三院”的专家骨干,加入协会共谋事业,努力打通“优生强基”“优育固本”“优教树人”的“最后一公里”,做好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一线功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篇章”!